2022年被国际棋联定为“女子国际象棋年”

来源:辉棋道 |发布时间:2022-10-18

  2022年被国际棋联定为“女子国际象棋年”,在日前举行的“女子国际象棋年”颁奖典礼上,国际棋联授予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叶江川“男性助力女性杰出代表奖”,表彰他为推动女子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叶江川表示,中国女子国际象棋运动能够取得如今的发展局面,举国体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批运动员和教练员为之作出了重大贡献。接下来中国国际象棋要努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依然需要充分发挥好举国体制的作用。
国际象棋
  “1982年刘适兰成为亚洲第一位国际象棋女子特级大师,在国内引起不小的轰动。”叶江川说,刘适兰的突破堪称我国女子国际象棋起飞前的一缕曙光,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很多人了解国际象棋是从刘适兰开始的。“1986年,国家体委开始组建长期的国家集训队,这对整个中国国际象棋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女棋手的集体腾飞,奠定了举国体制的基础。”

  “在这之前,组织过短期集训,每次一般是一两个月,对项目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从1986年开始,国家集训队集中各省区市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进行长期集训,展开攻关。大概有20人左右,教练有刘文哲、曾子林等。“女棋手因此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和男棋手一起对弈,编在一起比赛。”1988年国家队推出“一带一”的举措,一名优秀男棋手带一名优秀女棋手。正是从那时起,叶江川开始了与谢军的“一带一”。在此之前,叶江川已经在1981、1984、1986和1987年四次获得全国冠军头衔,是正处于当打之年的国内顶尖男棋手。“那个时候我们都是绝对服从组织安排。”

  1991年谢军战胜格鲁吉亚棋手齐布尔达尼泽,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这极大地带动了中国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随后彭肇勤、王频、王雷、秦侃滢等棋手也跻身到世界一流女棋手的行列。1998年,谢军、诸宸、王频和王蕾组成的中国女队第一次夺得奥赛女团冠军。”叶江川说,在女子国际象棋不断向上突破的过程中,举国体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那时的客观条件比现在艰苦许多,但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遇,以为国争光为使命,很多人克服长期两地分居等种种困难,兢兢业业、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正是基于这种优良传统的传承,才有了以后诸宸、许昱华、侯逸凡等多位女子个人世界冠军的持续涌现。

  2000年刘文哲退休,叶江川接任中国国际象棋队总教练。“首先是延续男帮女的传统,其次还要进一步提升男棋手的水平,我们采取走出去的方针,很多男棋手单兵作战,到国外参加高水平比赛。再就是请进来,中俄对抗赛、中美对抗赛、南京大师赛等一系列赛事的举办,为中国棋手创造了机会,开拓了眼界,提升了信心。”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顶尖男棋手比赛频率的增加,虽然传统意义上的男帮女变弱了,但是在男教练继续帮助女棋手的同时,男子水平的迅速提升为中国国际象棋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力带动了女子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

  2004年叶江川出任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秘书长,并着手推动联赛的出台。“在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2005年联赛的推出。”叶江川说,考虑到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水平以及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联赛在最初设计时就采用了混合团体赛的形式。男子3个台次,女子2个台次,这是一个明显不同于其他联赛的制度创新,非常有利于巩固提高女子国际象棋的水平,年仅11岁的侯逸凡在首届联赛时就获得了出场机会。除此之外,考虑到国外高水平棋手的档期普遍比较紧张,各队引进高水平外援只需要在赛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向协会备案即可。同时联赛还打破了团体赛中按照等级分高低排定台次的惯例,在打乱台次的同时规定外援之间不交手,这让年轻棋手获得了更多与高手过招的机会。女子世界冠军斯坦芳诺娃、印度名将科内鲁等顶尖棋手都曾经在中国联赛中亮相。中国女棋手走出去的机会也渐渐增多,中外国际象棋交流日趋活跃。“我们多措并举,推动中国国际象棋不断向前发展,有许多棋手和教练在不同阶段为之付出了心血。”目前中国女队已经6次获得奥赛女团冠军,4次获得团体世锦赛女团冠军。中国先后培养出了谢军、诸宸、许昱华、侯逸凡、谭中怡和居文君共6位世界棋后。中国男队则已经2次获得奥赛男团冠军、2次获得团体世锦赛男团冠军。

  “将来我们还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尽量多参加高水平国际比赛,多组织一些国内赛事,充分发挥好国家队平台的优良传统和举国体制的作用,国家队深圳龙岗训练基地就是新形势下的一块比较好的试验田。”叶江川说,虽然现在中国女子国际象棋在顶尖层面上仍然拥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更深层次的梯队建设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危机感,“训练还需要抓紧抓实,后备人才的厚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